人皆知的""可口可乐"",其英文写作""Coca Cola"",中文译名为""古柯"",中文版《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》中是这样诠译的,""Coca古柯科热带灌木,叶是提取可卡因的原料。非洲、南美北部、亚洲东南部、中国台湾均有栽培。""再看""Cola"",该书译作""可乐果""(有人又译为""古拉果""),它是梧桐科的一属,原产于热带非洲,坚果含咖啡因,当地人喜欢嚼食,也作为饮料和药物出口。另有记载说,""古柯""被安第斯山麓的印第安土著居民称为""圣草"",咀嚼古柯叶,不但可以提神,而且还健体强身,具有消除饥渴和疲劳,缓解高山反应的作用。惟其如此,当地土著年来但养成了喜嚼古柯叶的习惯,并且称之?quot;圣草""。 翻译、取名,对事物本身而言常会产生某种始料未及的效果。""Coca"",曾被印第安土著视为""圣草"",可当它""漂洋过海""来到中国被译作""古柯""时,却成了实实在在的""毒草""。个中的道理很简单,因为现今世界上的主要毒品--可卡因就是从""古柯""叶中提取出来的。然而,奇妙的是,""Coca""一旦""改变包装"",换一换译法,却被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毫无察觉接受了,这一译法就是""可口"";而""Coca""和""Cola""一量结合,""联袂出台"",竟成了既达意又传神、既可口又上口的绝妙好辞--""可口可乐""。
""可口可乐""确实是一个绝佳的译名,它相当生动地昭揭出这种饮品给人带来的清爽感、愉悦感--既""可口""亦""可乐"",其名其实有一种猝然相遇、默然相契的恰好感。因此,这一译名本身就足以""吊""起消费者的""胃口"",确有一种""挡不住的感觉""(""可口可乐""的广告词)。或许正因如此,""可口可乐""现已成为中国一些饮料的通称。
有意思的还在于""Coca Cola""在日语中叫做""口咖口拉"",可是这一译名在日语中就不会唤起什么联想,诚如中野美代子在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》中所昭揭的那样:""今天日本人一提起'口咖口拉',连三岁孩子也会想起那种饮料的味道、颜色以及瓶子的形状等等。但是,在日语中没有任何理论根据能使发音为'口咖口拉'这个词同美国的清凉饮料可口可乐相一致。日本人只是根据记忆和习惯将二者等同起来(这是一个很难译成日语的词)。""
那么,同一个""Coca Cola"",何以中文译名既传神又上口,而日语译名唤不起任何联想呢?应当说这恰好表明中国人和日本人对外来语的不同态度,或者换句话说,二者的语言感觉是迥然有别的。
我们中国人自古就讲究""正名""。""黄帝正名百物""(《礼记·祭法》),孔子亦倡""正名"",""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""(《论语·子路》)而所谓""正名"",又不仅是命名,还要辨正,要循名求实,让人一览易明、了然于心。因此,对中国人来说,最不堪忍受的便是那些自身不能锅起人们任何联想的概念?quot;名""),这与日本人的语言感觉显然是完全不同的。据载,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在出使沙俄时,就曾让通事(翻译)将应酬话编成有汉语意义的谐音字写在扇面上,如将""请坐""写作""杀鸡切细"",""谢谢""写作""四包锡箔"",""冷""写作""好冷得那""等等,以血应急之需。这一相当有趣也颇为极端的例子,就可见出中国人对有意可寻、能启人联想的""名""的倚重。
也正因为中国人具有十分强韧的""正名""意识,才使得中国人在翻译命名、遴选""字眼""上显得异常地审慎、特别地考究,力求名实相符、形意俱显。这就难怪""拓译名之荒""的严复曾?quot;一名之立,旬月踟蹰""的感叹了。而一旦明白了中国人的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、文化意识,那么,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中国人何以要为""Coca Cola"",""立""一""可口可乐""之""名""的道理。尽管""可口可乐""在发音上并不那么""逼肖""""Coca Cola"",这一点比不上日语的""口咖口拉"",但因语义显豁,能充分体现出那种""美""味饮料给人带来的舒爽痛快的感受,因而在概念表达上更切近于""Coca Cola""的""原汗原味"",而这分明是""口咖口拉""所难以侔比的。由此推而言之,汉语中的音译词,或用""音译兼表意"",如""苦力""(英Koolie);或用""半音译半意译""如""冰激淋""(英ice-cream);或用""音译加类名"",如""保龄球""(英bowling),但无论采用哪一种译法,出以哪一个译名,都意在使其""汉化""而合乎我们的""国情""。其所以如此,也无不是中国人""正名""意识所使然、所当然。
换一观察角度来看,""可口可乐""的译名又昭亦出中国人的另一个语言感觉,那就是特别容易耽于""语言幻想""。所谓""语言幻想"",指的是把某种意愿寄托在语言构造的幻境中。本来,""语言幻想""是每个民族都可能有的,这是语言魔力所造成的语言迷信效果。但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却表现得尤为普遍,也异常执着。其突出表现之一,就是中国人特别爱讲""吉利话""(也称""口彩""、""吉语""、""吉祥?quot;),乐于使用吉利祥和的""字眼""。在中国,不论是人名、地名、街坊名、山水名、庭院名、商品名、商标名,如非自然形成而特定的话,中国人总喜欢煞费苦心,把所能想得出的""好""意思,倾注在那小小的名称之中,使之成为一种价值或意愿的寄托形式。以店铺字号为例,其常见的吉利字眼不外乎是""顺裕兴隆瑞永昌,元亨万利复丰祥。泰和茂盛同乾德,谦吉公仁协鼎光。聚益中通全信义,久恒大美庆安康。新春正合生成广,润发洪源厚福长。""(清人朱彭寿《字号诗》)再以人名为例,由于中国人自来相信立一嘉名则命运必佳,而取一恶名则命运必乖,所以立名之际,尤须斟酌一些佳兆好彩。如贵州平塘西凉陆姓的字辈之一是""国正天心顺,官清民氏安,治代忠成起,荣光耀祖庭"",之二是""再志加连应,景运庆龙光,贞祥德永张,朝廷金道义,荣耀秀林帮""。在此背景下,古往今来便有了""弃疾""、""延年""、""耀宗""、""兴邦""等不胜枚举的""好""字眼。
改革开放,国门大开,世界名牌产品纷至沓来。我们只要稍事留心下便能发现,那些""汉化""了的洋货商标品牌也仍然是一些吉利的字眼。诸如电器中的""康佳""(Konka),交通工具中的""捷达""(Jetta0),照相器材中的""佳能""(Cannon),服饰中的""金利来""(Gold Lion)、""富绅""(Virtune,穿上这种衬衫就是""富""贵之""绅""士了?),化妆品中的""雅黛""(Ador)、""俏丽""(Jill),卫生用品中的""美加净""(Maxam)、""护舒宝""(Whisper,""耳语""、""悄悄话""?),以及烟酒中的""富士达""(Foster's,""养育""、""抚育""?),糖果中的""同乐笑糖果""(Tootsie Frooties)等等。而""可口可乐"",则不过是这些吉语""家族""中的""一员""而己。
我们说""可口可乐""之所以是一个绝佳的译名,正在于它不仅能""可""国人之""口"",而且更""可""""乐""国人之心(满足其""语言幻想"")。所以,自从""可口可乐""畅销中国大陆以来,""可乐""一词也以高速度跟别的词素结合,""于是人世间出现了不知多少'可乐':先有洋人的'百事可乐',然后有华人的'天府可乐'、'百龄可乐',同时有'万事可乐','华事可乐',真可乐可乐哉!""(尘无《在语词的密林里》)。
中国人为何这么喜欢""可乐""呢?再往根源处说则是由于中国文化这一大特征,就是李泽厚所说的""乐感文化""。人们常说的""阖家同乐"",均是""乐感文化""的生动表征。所以当""可口可乐""、""百事可乐""、""高乐高""(Cola Cao)、""乐百氏""(Robust)纷纷拥入中国市场时,仅凭这些个""乐""字的""口彩"",就足可让中国""乐""在其中,""乐""不可支、""乐""此不疲了。 |